2012年1月19日 星期四

《小說‧秒速五公分》小評


終於等到了。在2007年上映的動畫電影《秒速五公分》(或譯《秒速五厘米》),雖然導演兼編劇新海誠於同年開始撰寫同名的小說,其翻譯的簡體版亦於多年前出版過,時至201112月,台灣的尖端出版才正式印刷繁體版本。老實說,看了電影版和網上小說版已不知有多少次的筆者,還是乖乖地付錢,買下了這本薄薄的小說回家。

新海誠的大名,在動畫界早已響噹噹了,由2002年的第二部電影《星之聲》開始:短短25分鐘的動畫,當中的繪圖、動畫製作、剪接甚至配音,台前幕後皆由新海誠一手包辦,已引起廣泛關注;而稱《秒速五公分》將新海誠推至高峰,亦不為過,當然其作品《雲之彼端,約定的地方》及最近上映的《追逐繁星的孩子》,也是受一眾動畫迷的喜愛。

《秒速五公分》是首部由新海誠親自撰寫的小說,其他作品的改編小說皆出自是其他作者手筆,因此《秒速五公分》的小說版,可說是電影版的補完資料。在小說的後記,新海誠也稱:「小說和電影有著互相補完的部分,也有著與電影意欲傳達之處不太一樣的部分,所以如果各位能在看完電影後再看小說,或是看完小說再看看電影的話,我想能得到更多的樂趣。」筆者正是先看電影,後看小說。

《秒速五公分》由三章組成:〈櫻花抄〉、〈太空人〉和〈秒速五公分〉。

故事講述男主人公遠野貴樹與女主人公篠原明里,由自小相識到分隔兩地的青澀愛情故事;〈太空人〉的另一女角澄田花苗是貴樹與明里分開讀高中認識的同學,從而發生的單戀感情;最後一章描寫貴樹大學畢業後,面對現實工作和回憶情感下的內心自白。

整體而言,電影與小說的差異其實很少,站於「先看電影,後看小說」的立場來看,小說上的每字每句,基本上也能將電影的每格動畫一一呈現。上文所說的補完,大抵都在第三話〈秒速五公分〉那部分出現,正是電影沒有交代或述及的地方,小說便將它們完成。

小說的結構以人為中心,頭尾兩章以貴樹的角度寫,唯獨〈太空人〉一章以澄田花苗作為「我」去發展劇情。不少人認為〈太空人〉的存在可有可無,感覺上將鏡頭移向一位無關重要的女生身上;事實上,就劇情而言,貴樹往種子島唸高中,心中還是惦記著明里,剛好在新環境中,傾慕著他的花苗的出現,亦驚亦喜地接近貴樹、看到貴樹撰寫短訊等細節,加上花苗的矛盾複雜讀白,均間接寫出「我很喜歡他,但他明顯不會喜歡我」的狀態;那這個狀態用意何在?就是襯托出貴樹一直不能忘記明里的感情。

比上述效果更重要的,在小說中貴樹的回想讀白:貴樹也知道花苗的心意,也知道對方數次的表白,由他表露情感將之終止,所以想起「澄田花苗」這個舊同學時,心還是會痛一痛;因為他深知,他那溫柔而故作漫不經意的態度,曾經傷害過對方;這處是電影中沒有的一幕。果然小說是電影的小小補完,也證明花苗存在的需要。

然而,貴樹那種「溫柔而故作漫不經意的態度」,在小說中更發揮得淋漓盡致:新海誠安排了貴樹畢業至工作那數年的戀情,均是因他這種態度而告吹。重點是貴樹是明知道,但沒有想過解決,也自認解決不來;他有悔疚,但無可奈可。這裡從小說中,更能反映出貴樹的真實性格。而所謂的「隱藏女主角」水野理紗,直接地寫下對貴樹的感覺:

「『我到現在還是很喜歡你。』這是水野發來的最後一條短訊。

    『我想從今以後我還是會一樣喜歡你。貴樹對我而言,依然是個溫柔而出色、讓人仰慕的人。


   
 我在與貴樹交往之後,才第一次明白,人這種動物的內心原來這麼容易被一個人支配啊。我覺得自己在這三年裡,每天都會比前一天更喜歡貴樹。貴樹的每一句話,每一條短信都會讓我或喜或悲。我曾在一些很無聊的方面妒忌不已,給貴樹帶來了很多麻煩吧。但是,雖然這樣說有點自私,但這些事已經令我覺得很累了。

    
『我從半年前,就開始試著以各種方式將這一想法轉達給貴樹。但卻總是無法表達清楚。

    
『我想,貴樹一定和平時說的一樣,是喜歡我的。但我們喜歡一個人的方式,好像還是有些差距吧!這一點點的差距,卻讓我,覺得有點痛苦。』」

狠狠地寫出貴樹的缺點,是眾女主角沒有對貴樹做過的事;或許這個短訊,令貴樹再次進入反省的空間。短訊中的「心底情感總是無法表達清楚」,也暗暗地刻劃出當時貴樹、或是花苗、甚至明里的想法。

在〈秒速五公分〉那一節,回想佔了大部分篇幅,貴樹和明里也有對以前大家的過去抒發一下。這點呼應回故事起初:由雙方互有好感,到最後各自尋找過幸褔,繼而作出回顧的心理變化。電影只用了十數分鐘交代雙方的狀況,而小說則更著重於描寫心理變化,也許文字能表達的效果和仔細度,比電影更好。

《秒速五公分》,寫的是「速度」,進而說的是「距離」,心與心的距離;人逐漸被時間一分一秒的驅使而長大,生活的方式也慢慢地改變了,人與人之間究竟需要甚麼關係?或曰愛情故事坊間寫得太多,《秒速五公分》說的除了是愛情以外,更甚的是長大過程中不斷地改變、摸索、反省。我們生活的速度,可能是自己選擇,更多的是逼於無奈的適應。遠野貴樹對現實的無助、內心的懊惱,使讀者或觀眾有深切的代入感。寫實而相近的故事,正是筆者獨愛《秒速五公分》的原因。

說到《秒速五公分》,不能不提電影的片尾曲One More Time One More Chance。從歌詞、畫面均配合得天衣無縫。縱使沒看過電影,當一首歌聽聽亦無妨。


要說《秒速》,可寫的還有更多,更多,希望沒有太多劇透;而網上對《秒速》的評論,更多、更好、更仔細的也不難找。這部動畫、小說、歌曲,給我的共鳴感確實太大。

3 則留言:

  1. 「秒速五公分」這個名字於我耳熟能詳,然而我沒有看過它的電影和小說。讀過這篇小評,看著MV的畫面把歌聽了一篇,一邊細味著歌詞,心中就有了一份感動。我想這是誰都有過的經歷:年少時曾經深深地喜歡過的人,似有還無的愛情,若即若離的關係,明知道彼此的感覺卻因為誰都不敢多走一步而終於不能開花結果,留下遺憾。作者描述的不但是遠野貴樹的故事,也是每一個讀者的故事,是你和我的故事。看著MV,聽著音樂,把自己代入到男主人公的身份後,大概誰的心中都會浮現出某個人的臉,想起了那只屬於他自己的篠原明里。這部小說最為吸引之處,我想正是在於他能掀起讀者們的普遍回憶,能引起讀者們的共鳴和投入感。主題曲的名字起得貼切,面對留有遺憾的愛情,誰不想有one more chance,把結局改寫?然而正是這樣的空白給予我們回憶的美好,因為現實是醜惡殘酷的,這片空白就成為了我們寶貴而僅有的安慰,它鼓勵著我們,促使我們成長。同樣描述留有遺憾不能開花結果的愛情,這部小說讓我想起了「那些年」,「共鳴感」就是兩者共有的成功要訣吧?

    回覆刪除
    回覆
    1. 對,尤其是在兒時發生的純愛故事,當時未必能完全明暸「何謂愛情」(甚至長大成人亦然),只想著「永遠在一起便感到幸褔」,單純得可愛的感情,是最真實的。

      事實上,貴樹心中的掙紮和矛盾,在於日復日、年復年的成長所帶給他的。細想若當初非升學問題,或許男女主角早已續寫二人的青澀故事;可是如真實世界一樣,每分每刻也在變,「保持舊有的關係」顯然受到實際環境的局限,相信經過歲月洗禮的我們,大概也明白一二。這正是《秒速》所說的「距離」。

      主題曲方面可以說多一些,山崎まさよし主唱的這首歌,是他的首本名作。新海誠於十年後,親自向山崎先生請求版權;原因是歌詞與《秒速》的感覺很配合。最後此曲便成為《秒速》一個經典地方。筆者強烈建議看看電影版,到最後便會明白One More Time One More Chance最動人之處。

      「那些年」自電影上映後,不少觀眾也拿來比較。個人認為「那些年」說的是柯景騰和沈佳宜「因誤解而更進一步」,成為好朋友;反觀《秒速》的是突顯現實驅使關係改變,最後二人只在回憶中記起曾經重視過的對方。主題有偏差,但絕對認同「共嗚感」是兩套作品成功之處。

      刪除